機動車輛整齊有序停放在智慧停車泊位內。
人行道成了部分車輛的新“避風港”。
自我市智慧停車服務推廣實施以來,通過智能技術手段解決城市停車難題,提升車位利用效率,為市民出行帶來便利。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存在如違規停車的普遍現象、停車費用的負擔問題以及智慧停車服務的局限性等,這讓人不禁疑問,智慧停車“智慧”在哪?
智慧停車提升便利還是增加管理難度?
使用過智慧停車服務的市民不難發現,當車輛停在泊位后,準備駕車離開時,一張帶有二維碼的停車收費小票會放置在車輛前擋風玻璃或懸掛在主駕駛位的車門把手處?! ?/p>
小票雖小,卻包含了豐富的信息:車牌號碼、入場時間、停車地點、收費規則……每一項都是為了讓車主更便捷地完成停車費的繳納。武江區智慧停車項目負責人冼善智介紹,這正是企業工作人員的勞動成果,他們在每個區域安排車管員,負責監督和張貼停車收費小票,以提醒并促使車主按時繳納停車費?! ?/p>
這樣的管理模式雖出自好意,卻似乎與智慧停車服務“先離后繳、無感支付”模式的初衷相悖。記者調查發現,有車主由于各種原因遺忘或不愿意補繳停車費,從而使得這種看似高效的服務,在實際操作中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更何況,這種依賴人工監督和張貼小票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難度和成本?! ?/p>
顯然,智慧停車服務的推廣與應用,既展現科技的進步,在實際操作中也暴露出種種挑戰。如何真正實現智慧停車的“智慧”,減少人力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成為韶關市城市運營管理公司以及相關部門需要深思的問題。
車都停去哪了?
隨著智慧停車服務在我市的廣泛推行,街頭巷尾的停車格局迎來了改變。昔日長期占據著寶貴道路資源的“僵尸車”,似乎在一夜之間消失了蹤影。曾經的車輛停放爭搶地如今變得寬敞順暢。市民紛紛驚嘆,原本長時間占用道路的車輛究竟都停去哪了?
記者連日調查發現,在我市智慧停車服務推行的背景下,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正在悄然發生——越來越多的車主開始將車輛停放在自己居住的小區內,這意味著需要支付一定的停車費用。家住鴻洲花園的郭女士表示,近幾個月來,她發現小區內車輛數量明顯增多。時代花園小區的居民鄒女士透露,為了應對這一變化,小區物業做出調整——將停車費用從原本的價格上調至450元/月,這一調價措施無疑增加了車主的經濟負擔,但即便如此,仍然擋不住車主選擇小區內停車的意愿?! ?/p>
除此之外,車輛停放還隱藏著另一層現實。一些車輛開始尋找新的“棲息地”,例如在武江區沙洲尾片區、工業中路、工業西路等地,一些原本應該停放在智慧停車位上的車輛,卻因各種原因選擇違規停放,人行道、路口、橫街小巷成了這些車輛的新“避風港”,部分車輛更是停在泊車位旁的車行道上。這種做法不僅對居民的正常出行造成嚴重影響,更為城市交通安全埋下隱患?! ?/p>
這一現象的出現,反映出智慧停車服務雖然解決了一部分停車難題,但同時也暴露出城市管理中的新挑戰。首先,隨著停車規則的調整和停車收費的實施,一些車主為了規避停車費用,選擇在不應停車的地方隨意停放。其次,這也反映了城市在推行智慧停車服務的同時,可能忽視了對于違規停車行為的有效監管和處罰力度。
有何應對措施?
隨著武江區和曲江區智慧停車項目的順利運營,道路兩旁的車位周轉率顯著提升,極大地方便市民的日常出行和辦事。然而,車輛隨意停放的問題仍然存在,對此,冼善智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亂停車問題,僅僅依靠智慧停車系統還遠遠不夠,必須加強監管力度。因此,企業加強了路面車管員的巡查力度,對違規停車行為進行及時糾正和處罰,更重要的是,要與交警和城管部門建立更緊密的協作關系,共同應對車輛亂停放問題,營造一個更加文明、有序的停車環境?! ?/p>
在面對日益緊張的城市停車資源和提高泊車使用率的雙重挑戰時,冼善智表示,企業將在武江區推出月卡服務,以減輕車主的停車負擔,同時優化停車資源的分配和利用。據了解,曲江區如今已全面推行月租收費服務,相關客服人員向記者介紹,市民只需打開“韶州泊車”小程序,然后在“我的月租”專欄點擊“開通月租”按鍵,市民便可根據個人需求選擇路段套餐并辦理?! ?/p>
在深入探討曲江區推出的月卡服務后,記者發現了一個細節,盡管月卡的推出初衷是為了減輕市民的停車成本,提高停車位的使用效率,但實際操作中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據了解,曲江區推行的月卡服務,并不意味著市民一旦辦理了此項服務,便可以在全區范圍內隨意停放自己的車輛。相反,月卡服務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圍限制——市民僅能在辦理月卡的具體區域內享受到免費停車的便利。換句話說,如果市民在自己的住宅樓下辦理了月卡,那么他們的車輛可以在這一區域內免費停放;但若是將車輛停放在工作地點或其他區域,即便是在同一城區內,也依然需要支付額外的停車費用?! ?/p>
這一政策的設定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月卡服務的靈活性和便捷性,也暴露出服務設計上的不足。市民紛紛期盼企業或相關部分在推出便民措施時,需要更加細致和周到地考慮到市民的生活習慣和實際需求,以確保政策能夠為市民帶來更多便利?! ?/p>